秋去冬来,建德市航头镇东村村,期颐之年的刘满昌在自家院落悠然小憩。往年这个时候,老人家早就坐不住了,时不时寻思着要去看看自己的“寿坟”……而这一习惯在凤凰山人文纪念馆(东村村骨灰堂)建成后,悄然发生了改变。
说起凤凰山人文纪念馆,刘满昌感触颇深。“建得很气派,比自己建的‘寿坟’好多了!不仅省钱,还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,能长眠在这儿,也算是有福人喽。”
近年来,建德市聚焦生态殡葬、身后事办理、丧葬陋习等重点难点,坚持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通过实施“地平线计划”,用3年左右时间相继实现散埋乱葬整治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数字化改革等系列工作,引导群众丧葬观念由“入土为安”向“入室为尊”转变,更因为其环境优美、服务周到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。
全市布局一盘棋
谈起推进绿色生态文明殡葬的探索与初衷,建德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唐晓林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:2018年5月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,全市共有“寿坟”754座,覆盖13个乡镇(街道)96个村。“数量多、超标准、影响恶劣!”其中,一座“寿坟”占地近20平方米,是节地生态墓地双穴占地标准的几十倍,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。
但是,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——拆了“寿坟”,去哪儿安葬?而且还要考虑群众的丧葬习俗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……建德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殡改方案、数次部署调度、多次指示批示,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迅速统一了思想、凝聚了共识,确定疏堵结合方式,同步推进散埋乱葬等治理。
同年9月,建德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级殡葬工作改革试点领导小组,并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,从市级层面综合协调改革试点遇到的难题和瓶颈;乡镇(街道)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将改革试点责任落实到人。同时,将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和重点督查范围,市财政拨出3年专项保障资金1000万元用于殡葬基础建设,打消了基层生态墓地不想建、建了墓地不想进、进了墓地不规范的顾虑。
如今,3年过去,全市集中整治违建坟墓2000余座,生态化改造1万余座,采取不留坟头、覆土植树绿化、搬迁至公墓集中安葬等方式,过程平稳、有序、规范。
带来乡村文明转变
由于种种原因,自2015年全市开展节地生态葬工作以来,节地生态葬推进难、见效慢。但是,自2018年转变思路、统一部署加大节地生态安葬等殡葬设施建设力度以来,整体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。目前,全市建成183处生态墓地和3处树葬示范点,骨灰堂实现乡镇(街道)全覆盖。
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关键,其次村干部要敢担当、党员带头示范,还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,让群众心服口服。”唐晓林语气坚定地说。
在东村村,刘满昌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殡改的人。“我是党员干部,先拆我的。”民政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情况、宣讲政策和剖析成因,与群众共商生态墓园和骨灰堂建设“人生大事”。
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,建德市按照集约化目标管理和百姓接受程度、环境生态保护、土地集约利用等开展骨灰堂建设试点,并且以多村联建为原则,制定节地生态殡葬设施五年建设计划和实施意见。建设中,不少村民隔三差五就来“监工”,关注设施建设进展。
2020年7月,总投资420万元、占地1200平方米的凤凰山人文纪念馆建成投用,兼具骨灰存放、追思悼念、网络祭扫等功能,满足了周边8600人口50年的安葬需求,节约土地40亩。
启用当天,默哀悼念、宣读祭文、观看逝者生前影像、家属倾诉追思和骨灰入室安放……在乡镇(街道)、村委会和红白理事会的操持下,承袭传统优秀丧葬文化,为首位逝者骨灰安放举行礼葬仪式,促使一些最初的反对者思想发生转变,纷纷支持既省钱又场面的丧葬风俗改革。
同样,本着尊重生命、尊重自然、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,在桃坞公墓建成全域首个占地500平方米、绿化率超90%的树葬区,也受到群众欢迎。在这里,倡导可降解骨灰盒安葬,弘扬厚养礼葬、绿色生态的新风尚。目前,已安葬54例,每例生态葬奖补5000元。
自此,建德市殡葬风俗改革带来乡村文明转变,饱受群众诟病的陈规陋习、散埋乱葬得到遏制,群众办丧时长由7~9天缩短至2~3天,丧葬支出平均每例节省4万元。
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
2021年9月,建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市死亡人口专题数据库与驻建德17家银行机构数据匹配时发现,李家镇低保对象孙某已故父亲的账户上有存款6.9万余元,便主动联系这家银行,通过司法公证手续帮助孙某提取了这笔沉睡的资金。
随着殡葬改革的持续深化,群众对殡葬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。实践中,建德市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深入基层,倾听民意,在为民服务上主动响应、积极作为,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每项决策中,保障群众“逝有所安”。
针对群众身后事办理多部门跑多次,提供多项证明材料等问题,2021年7月,建德市“数智殡”应用系统上线,通过流程再造、制度重塑,联动民政、卫健、人社等13部门,实现社保结算等28件身后事“一键能申报、办事零材料、全程零次跑”,群众只要在手机“浙里办”APP搜索“数智殡”,即可完成死亡信息申报、联办事项提交以及身后事办理进度查询。目前,累计办理5032例、5.6万余件身后事,减免纸质材料52万余份。
同时,围绕亲人突然去世财产信息查询难题,建德市在“数智殡”应用系统增设“遗产协查”模块,贯通省司法公证系统和省家庭收入核定平台,实现逝者银行存款、沪深证券、保险信托等资产实时查询。目前,已反馈遗产查询1823人次,涉及金额2776.4万元。
今年9月,瞄准为群众身后事提供“伤心事暖心办、烦心事顺心办”精准服务,建德市上线“新安·弘德汇”,在全省首创已故人员小微存款余额在线捐赠——根据亲属意愿,针对已故人员100元以下的小微银行存款开通一键捐赠通道,亲属通过在线签署《“新安·弘德汇”捐赠书》,即可向建德市慈善总会完成捐赠。受捐款项主要用于对困难群众助医、助老、助学、助残等社会慈善事业,并定期向社会公布。目前,117位逝者家属完成了捐赠。
此外,建德市还着力构建“6+N”惠民服务体系,实现遗体接运、保存、火化、骨灰盒、守灵等6项基本服务和水晶棺冷藏等11项延伸服务全流程免费,提前三年完成既定目标;以“倡导移风易俗、建设文明乡风”为抓手,将丧葬新规写入村规民约,明确提倡什么、反对什么,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和生态文明、精神文明相结合,促进殡葬文化与红色文化、家德家风相融共生,用良俗取代陋俗,用标准规范活动,提升了当地群众精神面貌,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。
-记者手记-
伤心之事暖心办 殡改方能得点赞
大操大办少了,文明治丧多了;散埋乱葬少了,节地生态多了;群众跑腿少了,服务“跑路”多了……这是2018年以来,浙江省建德市殡葬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。让人点赞的,不仅是苍松翠柏、枝叶繁茂,干净整洁的节地生态墓园等硬件设施;也不仅是热情周到、便捷高效的软件服务,更是当地在推进殡葬改革、移风易俗中的主动意识和服务理念。
解决群众在殡葬方面的急难愁盼事,先要从破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入手。建德市聚焦群众关切,通过实施“地平线计划”,从坟墓整治,到殡葬设施建设,再到向数字化改革及延伸,当地瞄准殡葬改革、移风易俗中的重要矛盾和突出问题,出真招、下力气,一步一步环环相扣、扎实推进。随着宣传教育的推进和骨灰堂建设的推广,不少群众实现了从“入土为安”到“入室为尊”的殡葬观念转变;以“数智殡”作为数字化改革核心,为办好群众身后事提供了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和监管;在全省首创的“新安·弘德汇”,在尊重遗属意愿的前提下实现小微遗产捐赠,让慈善文化与殡葬文化有机融合,更好推动移风易俗,为绿色文明殡葬再添暖色调,真正实现了为群众办理丧事“伤心事暖心办,烦心事顺心办”。
针对由来已久、成因复杂的散埋乱葬、“活人墓”等突出问题,建德市态度坚决、疏堵结合,坚持生态优先、节约土地的原则,在对散埋乱葬、违建坟墓专项整治的同时,也开展了既绿色文明又方便惠民的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探索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以“倡导移风易俗、建设文明乡风”为抓手,建德市殡葬移风易俗改革正在持续推进,更具生态文明价值的安葬方式已然渐成风尚,绿色生态文明的殡葬观念日益深入人心。
来源:中国社会报
原创文章,作者:zangli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angli.com/info/1462.html